你的位置:10倍杠杆炒股网站_网上杠杆炒股官网_正规炒股配资平 > 10倍杠杆炒股网站 >
红砂岭变形记
发布日期:2024-04-08 07:26    点击次数:162

红砂岭变形记

“天晴一把刀,下雨乱糟糟,天热一把火,煮蛋少柴火。”

这句广东南雄的本地民谣,形容的正是当地红砂岭地貌——这里的土地半土半石,荒漠化严重,极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衰退等各种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当地保留的用于科研的原生态红砂岭地貌

2018年,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获批,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工程。

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以先进的生态理念、扎实的治理成果获评联合国“世界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则凭借着突出的治理成效,入选了首批公布的15个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4年多的综合治理下,南雄红砂岭焕然一新。约4.6万亩红砂岭得到了系统化治理,千沟万壑的红色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出现了“山顶林木戴帽、山间果树缠绕、山下水田遍地”的景象。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又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从全员植树到山水工程

韶关南雄位于广东北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毗邻江西,属于广东南岭生态屏障,生态功能极其重要。该地地形上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的狭长盆地为“南雄红层盆地”,当地人俗称“红砂岭”。

充足的日照,炎热的气温,让土壤里的铁元素氧化,造就了这片红色土地。在大雨的冲刷下,山顶的泥土顺势而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景象。

上世纪初,南雄境内红砂岭生态问题突出,是广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市县之一。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南雄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了红砂岭治理——全城动员,上山植树。

“我年轻的时候,红砂岭的山坡上什么作物都没法种,对老百姓没有效益。山脚下有些田,但一下雨,雨水就会把山上的土冲到田里,农作物会被一层红土掩盖。为了治理水土流失,我们全员上山植树,耐旱的菠萝麻、银合欢能适应这个环境,种上去能活。”南雄市原水保办主任钟佩田回忆。1953年出生的钟佩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砂岭整治的亲历者。

“全县基本消灭了荒山,实现了绿化达标线,初步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造林26211.6公顷,封山育林33832公顷。”这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来自记录了上世纪红砂岭治理全过程的老纪录片。

然而,早期整治方式较为单一,红砂岭的生态系统并不稳定。随着后续人为活动增加,大量田地丢荒,土地退化引发的红层荒漠化变成了最突出的生态问题。这造成了当地红砂岭局部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生物多样性衰退,土地利用效益极低。南雄红砂岭迫切需要新一轮整治。

2016年,中国启动山水工程,这为南雄红砂岭治理带来了新契机。山水工程改变了以往单一治理的局面,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南雄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018年,南雄市红砂岭综合治理项目开展,当地成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在自然资源部门设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探索形成了政府搭台、修复办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

“我们借山水工程的契机,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采取‘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用山上、山腰、山下这种立体协同治理模式来组织我们的南雄红砂岭的治理。”南雄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符加方说。

经过整理后的红砂岭

4年时间,南雄约4.6万亩的红砂岭得到了系统化的治理。如今,已经几乎看不到大面积裸露的红砂岭。若是11月下旬前往南雄,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色——山顶的植被涵养林丰茂旺盛,山腰的柑橘园硕果累累,山脚的片片稻田金黄如浪。

从荒山坡地到千亩果园

阳春三月,南雄油山镇柑橘基地的脐橙花竞相开放。基地管理人员朱文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园子里看看花朵,期待着八个月后的橙黄橘绿时。

5年前,深耕柑橘种植的朱文芹了解到,南雄正在引入产业参与红砂岭治理。“我们来到油山镇做了前期调研,发现这里的土壤中钾、磷含量丰富,很适合种植柑橘。”

“种果树前,这里原来全都是荒坡地,整个片区大概有8000多亩地,我们都流转过来了。因为这里坡度比较小,向阳好,对果树的成长也有好处。”朱文芹说。

在红砂岭开辟果园的第一步,就是打造适宜柑橘生长的种植条。红砂岭的种植土层较薄,大概只有30到50厘米,而柑橘类的种植厚度一般在1米到2米。

南雄油山镇柑橘基地

朱文芹介绍,在改造时,他们沿着规划的种植条区域深挖至80厘米,接着再把周边的土壤回填到种植带,相比改造前填高40厘米左右。“改造种植条大概花了1年多的时间。”

天刚放晴,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的于波博士就带着土壤取样工具和捕虫网,来到了朱文芹负责的这片柑橘基地,开展例行生态监测。5年来,于波每个季度都会前往果园开展生态监测,他亲眼见证了这片荒芜的红砂岭,变成如今绿油油的果园。

“现在这片区域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以土壤动物数量为例,在治理前每平方米仅百个左右,如今有了数十倍的增长,已经增加至每平方米上千个甚至局部区域上万个。”于波说。

如今,站在高处俯瞰,这片果园已经初具规模,放眼望去,茂密的果树铺满山腰。“去年,这里结出来的脐橙糖度可以达到16—17,这个糖度也被称为‘最佳甜酸比’。”朱文芹说。

从撂荒耕地到丰收稻田

“90年代,大家出去打工以后,田地一直在丢荒。打工回来看到这个场景感慨很深,这么大块地,为什么没人耕种?”刘富说。

刘富是土生土长的南雄本地人,外出务工的几年,他的事业发展得很顺利。但刘富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南雄,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把家乡发展起来。2004年,他从珠三角返乡创业,从事水利工程。

回到家乡后,他看到四处都是荒芜的田地,感到很心痛。“记得小时候,每一块地都会被开垦出来,种上旱作物花生、番薯、大豆,客家人的勤劳体现得淋漓尽致。”刘富回忆。

大量耕地撂荒,对红砂岭区域的生态恢复、当地农业发展都极为不利。“为了解决红砂岭区域土地利用率低、农田破碎化的问题,当地推进了整片农田生态整治改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土地质量,既解决了红砂岭的生态问题,又有效补充了农田面积。”符加方说。

乘着这股政策东风,刘富流转了近1800亩的土地,其中1500亩垦造水田,坡度较大的300亩改造成了沃柑园。“我们保有土地原有的耕作层,耙起来整好犁底层,再通过地力的培肥,改良土质。配合灌溉系统,保证水分充足,就可以种植水稻了。”

现在,每到水稻成熟季,都能听见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能看到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景象。

山脚下改良后的红砂岭变成了成片的稻田

“过去,这样大片的稻田在当地很少见。”符加方感慨,“难以想象,现在荒坡地已经变成了成片的良田。”

改造后的耕地“忙”了起来。刘富介绍:“这里一年种两季水稻、一季蔬菜。年前种上蔬菜,年后收割后播种早稻,蔬菜可以做成绿肥。早稻割完后,接着播种晚稻。这样土地就没有浪费了。”

刘富认为,有了产业,乡村振兴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的稻田和沃柑园项目,为村里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让老百姓在家乡就能找到事做,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也能挣到更多收入。”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不仅让南雄收获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吹来了一阵新风。

在南雄本地,还有许多像刘富一样的当地人,投身农田垦造。在政策激励、政府和群众合力下,南雄市已完成垦造水田项目建设规模1万余亩,新增水田5100多亩,解决了红砂岭农业丢荒、田块破碎化问题。

符加方介绍,治理后,农田单位面积收益由740元/亩提高到4500元/亩以上,农民纯收入由0元/亩增升至1900元/亩以上。“当地农民在享受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得到了租金和分红,解决了5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柯小兵表示:“2018年山水工程开展以来,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下,我们对南雄红砂岭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改变了之前简单破碎化的治理方式,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广东的生动实践。”

【出品人】夏俊 黄灿 王义军 侯小军

【总监制】陈兰芹 黄健 陈志 王溪勇 孙朝阳 曹斯

【监制】柯小兵 朱雷 胡念飞 王海军

【制片人】杨帆

【执行制片人】杨帆 张由琼 赵晓娜 张哲

【本集策划】段江含 戴维 徐瑶

【本集导演】段江含 贺达源 董天健

【摄制】董天健 钟志辉

【剪辑】万稳龙

【设计】谭唯 吴颖岚

【运营】叶永康 唐嘉欣 欧阳胜勇

【联络】蒋才虎 邵一弘 陈薇 董晨晨

【统筹】唐联鹏 林国文 张夏鸣 罗诗岚



栏目分类
相关资讯